太钢八十年

征文作品
首页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车轮滚滚奔钢城
来源: 复合材料厂 作者: 白降元 时间: 2014-07-29
我退休以前是太钢大关山矿车队一名汽车司机,在我的记忆里,车队的同事们日日夜夜奔驰在河边到太原的公路上,这条道路流淌着我们大关山车队职工无数的辛劳和汗水。想起那些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司机,起早贪黑出车收车是常事。那时候,公司炉前的用料大多靠汽车输送,刻不容缓,需要多少,必须送到多少。司机们常常天不亮就得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然后给车辆预热、检查车况、装料、过磅,这一系列程序下来,才能出发。
夏天还好说,冬天里车辆预热时间长,司机们更得两头摸黑。再加上当年河边到太原的路况不好,出车途中,汽车发生故障时常有的事。轮胎跑气算是小故障,若是发动机或油电路出现故障,而自己的修理知识解决不了,必须想办法通知汽修班人员,这样一来一往,时间都耗在路上了。那时候,通讯也不方便,心里总想着公司的用料和家人的担心,那份焦急的心情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得到。每每遇到出车晚归,爱人的埋怨少不了。司机们一出车,家属们的心也被带到了出车路上了。夜里,只有我们安全回归,她们才可以安然入睡。
说实在的,有时候出车回来,一旦发现车辆有故障,必须当天找修理工连夜修理,否则车辆在路上抛锚,不仅耽误原料及时送达,还得遭罪。不过,那时候我们车队的职工都很团结,一人有事,别的司机只要遇上总会停下车来帮忙的,那份同志间的温暖深有体会。
我记得有一年,我们车队提出了“风雪无阻保炼钢,斤两不缺保用料” 的口号,事实上,我们车队人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一次大年三十,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大地。按正常来说,这是司机们在家保养车辆的机会,可是矿总调下了紧急指令,公司炼钢急需用料,必须在12个小时内送到公司炉前。经过工段长和支部书记的迅速组织,并亲自跟车开路,十几台满载轻重烧白云石的卡车,就在雪天出发了。
为了保证安全,大家在出车前,给车辆轮胎加了防滑链,还带上了铁锹等除雪工具。遇到急弯和陡坡,大家就提前下车用铁锹清除轮胎上的积雪和冰渣,给道路填土防滑,120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七八个小时。当大家把原料安全运输到一钢厂时,受到了一钢厂领导的表扬,特别是听到“雪中送炭”这四个字眼,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浑然忘记了今天就是年关,需要举家团圆过除夕了。
那个年代,大关山车队临时接受任务出车是常有的事。每一次出发,只要是车队,司机们都能彼此关照、团结互助,顺利完成运输任务。不仅如此,大关山人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在行车路上被传为美谈。
1987年初春,车队司机李晨辉拉着一车材料由太原返回矿山途中,突然看到前方不远处一辆大轿车浓烟滚滚,他立即停好车辆,拿出灭火器,冲了上去,大火熄灭了,他却悄悄离开了人群。
后来,忻州电业局的人根据路人说看到车门上有“太钢大关山矿”的字样,来到大关山查访致谢,大关山的人才知道李晨辉在出车路上做了好事。可李晨辉在别人问起时却说:“人们都说咱大关山好,我觉得很光彩。我们司机整天出门在外,不能给咱矿里抹黑。”
我们车队的王超俊师傅也同样做过助人为乐的事情,他有一次驾车返回矿山途中,遇到一辆面包车发生了车祸,车上有三人受伤严重,他和两位装卸工一起把受伤的人一个个背到自己车上,迅速将他们送到了忻州地区医院。这就是我们车队的职工,我一直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一直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因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李双良式的敬业和雷锋式的助人为乐精神风貌。
如今,我们厂的运输方式发生了改变。白云石粉矿全部采用火车输出,轻烧白云石运输外委,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厂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公司,我希望输往公司的原料不仅要质量好,而且要保供及时,为太钢的发展做出矿山应有的贡献。